清贾丰臻《易之哲学》节录梁启超所说易体代序
代序 节录梁任公氏所说易体
印度欧洲的哲学家,以及我国古代老子,后世的宋儒,都喜欢研究宇宙本体是甚么。独孔子说:
神无方而易无体。(系辞上传)
孔子所谓易,自然是宇宙万有的代名词。他却直截了当下一个断案,说:“宇宙万有,是没有本体的。”这种主张,不惟与古代天帝主宰的思想不同,即与老子“有物混成”“其中有物”“其中有精”的思想亦异。真算得思想界一大革命。宇宙本体有没有,原是往古来今打不清楚的官司。就算是有,也不是拿智识判断得来。那么便是学问以外的事,所以讲学问的人,只好把这第一原因搁下,从第一现象说起。
然则无体的易,从那里来呢?孔子说:
生生之谓易。(系辞上传)
拿现在流行语翻译他,说的是“生活就是宇宙,宇宙就是生活。”这句话怎么解呢?论语有个譬喻最好:
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
譬如我们在京汉铁路黄河桥上看见滔滔混混的水,叫他做黄河。这黄河有本体没有呢?照常识论,目前看见的水,就是他本体。但黄河从昆仑发源,合了几百条川流才到这里;那些川流的水,原只是这水,为甚么不叫他黄河呢?黄河东流入黄海,连着就是太平洋印度洋,为甚么不都叫做黄河呢?然则想从水所占的空间,指出那些水是黄河本体,了不可得。换过来,从时间一方面看,现在在桥下的水,像可以叫做黄河了。但甚么是现在,却大有问题。李太白有两句好诗说:“前水复后水,古今相续流。”时间是相续的东西,细细分析下去,可以说只有过去,只有未来,并无现在。因为才说这一刹那顷是现在,却早已过去了,要说那这一刹那是现在,却还属未来。所以想从时间指出那些水是黄河本体,也了不可行。孔子说的“逝者如斯”,正是此意。所以说“易无体”。
然则甚么是黄河?水之相续不断的动相,就是黄河。好像演电影无数的影片,连续不断的在那里动,若把他的动相停了,光看那断片,便毫无意义了。现代大哲柏格森常拿这种譬喻来说明他的宇宙观人生观,自命为流动哲学。他的立脚点,和孔子很相类。孔子这部哲学书,名叫做易;易就是变,就是动,一个逝字,一个生字,动的原理,都包尽方生方逝,方逝方生,非逝不生,非生不逝。人身内血轮细胞、乃至肌骨毛发、日日逝,日日生,人心中的意识、前念逝,后念生。孔子以为宇宙所以成立,就是在此。所以叫做易。易学两个字,翻译出来,就是流动哲学。
易所说就是宇宙的动相,这动相却从那里来呢?原来宇宙间有两种相对待的力,现在科学家名之为正负,或为积极消极。易学家则名之为阴阳或名之为消息,为刚柔,为往复,为阖 闢(同辟),为屈伸。那正的、积极的、阳的、息的、刚的、复的、闢的、伸的,是指生生不已的力。拿一个一符号来代表他,叠起来成个三卦,名曰乾。那负的、消极的、阴的、消的、柔的、往的、阖的、屈的,是指逝者如斯的力。拿一个? ?符号来代表他,叠起来成个坤卦,名曰坤。易经的要指,说这两种力,互相吸引,互相排拒,宇宙间一切物象事象、都从从此发生。所以说“阖户户之坤,闢户谓之乾,一阖一闢谓之变”。说“刚柔相推而生变化”,此外还说许多“相摩”“相荡”“相薄”“相错”“相攻”“相取”“相感”“相得”“相逮”“不相射”“不相悖”,都是形容这两种力的动相。以为这两种力对待,宇宙自然成立。若这两种力去掉,便连宇宙这个名都没有了。所以说:
乾坤其易之缊(同蕴,深奥)耶?乾坤成列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乾坤废则无以见易。
据上所述,可见一部易经所讲,全是动的学问。后来宋儒搬了道士的太极图来说易,造出主静立人极的话。恰恰和孔子的易相反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