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盐城弄潮儿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信佛不是必须出家及佛教要求做事就要圆满成功  

2016-06-08 08:44:55|  分类: 旁门杂趣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5、佛法与出家

       佛对众生说法,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,随着时间、地点的不同而设教。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,就有不同的解释;例如,对智慧高的人,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,明心见性,立可顿悟的道理;对于智慧偏低的人,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,按步就班地修行。又如,对于热衷名利的人,佛就告诉他“名利皆空”的道理;而对于消极悲观,认为人生毫无意义,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,佛就告诉他,人生是难得的,生命是宝贵的,人可以籍努力以获得幸福和快乐,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。
       同样的道理,由于时空的不同,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。比如说北京大的人问佛说:“武汉如何去法?”佛的答复是:“向南下。”至于广州的人问佛说:“武汉如何去法?”佛则回答:“往北上。”依此类推,只要众生所处的地方不同,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。
       佛法有三藏十二部,八万四千个法门(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)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,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。
       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。佛法如“药”,众生没有烦恼的“病”,药也就不需要了。
       佛教的宗旨虽然在解脱生死,解脱烦恼,出家固然是解脱的最佳途径。但是,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,未必能够解脱生死;不出家的,如能修持,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、烦恼。小乘佛法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,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,三果虽未出三界,但也不再受生死,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,再证四果阿罗汉,就入解脱之境了。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,也就相近于解脱了。
       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,为了化度众生,菩萨随类应现,到处化身,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份,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,除了地藏弥勒之外,多数是现的在家相。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,都能代佛说法,但他们是在家人。所以,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,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。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,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,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。说得明白些: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,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。在本体上说,出家的重要;从作用上说,在家的重要。因此,信了佛的,可以出家,但却不是必须出家。
 6、成佛三部曲
       
       我们每做一件事,不做则已,要做就要做得圆满、成功。信仰宗教也一样,先要了解这个宗教的道理,是否可以满足人类的要求,它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释,是彻底耶或不彻底?能不能够令人心悦诚服?所以要信佛教,一定先要了解佛教与研究佛学,如此才能基于理智的信仰,才不致于变成人云亦云。自欺欺人的盲信。
       比如说了解了佛教是不杀生的,那么杀猪宰鸡拜佛的就违背了佛教的精神。又一般所谓的“神明”——诸如土地公、城隍、灶君……依佛教眼光看来,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、彻底的觉悟和解脱,所以佛教不拜这些神明。(但也不毁谤、轻视他们)佛教拜佛、菩萨的目的,就是要以佛、菩萨为模范,勉励自己要做到像他们一样真正觉悟的地步。
       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,不是那个“神”名气大就拜他,而是以觉悟的彻底与不彻底来作为取舍的标准。好象学生读书,有疑问一定要找一个学问好的老师请问,绝不能糊里糊涂的随便在半路上找一个一知半解的人解答,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给你正确的答案。
        其次就是要具有“广大的誓愿悲心”。
        曾子说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、任重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        做一个佛教徒,“自觉觉他”“自利利他”的工作,也即普度众生的任务是自己的责任。佛不能离开人间、地狱而享福,他和众生是一体不可分的,他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以“天下为己任”的。
        古人说:“人饥己饥、人溺己溺”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写照。做个佛教徒,首先抱着服务社会,救人救世的悲心,为了达到弘扬佛法,普度众生的目的,不惜赴汤蹈火,牺牲生命,实现四个誓愿:
       (1)众生无边誓愿度(地狱不空誓不成佛)。
       (2)烦恼无尽誓愿断(以智慧剑斩烦恼根)。
       (3)法门无量誓愿学(学习救人救世的知识和技能)。
       (4)佛道无上誓愿成(向佛的最高境界迈进)。
         能够达到这四个目标,不但能独善其身,而且能兼容天下,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。
         再就是以“佛、法、僧”做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。
         “佛”是个具有真知灼见、大觉大悟的人,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、伟大的导师,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。
         “法”是佛所觉悟的道理,是一盏不灭的明灯,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、快乐的境地,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。
         “僧”是严守戒律的出家人,他们抛弃人间富贵、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是我们在生活中,最亲近的、看得见的老师,我们要向他们请教。
         这“三皈依”的目的是要团结佛教徒众,使大家在同一个信仰之下,共同为社会服务,为人群造福。同时也有“立志”自勉的意义,使自己时时提醒自己,从今后我是佛教徒了,“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,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”一定要把往日的坏习惯、坏行为改过自新,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,爱国家、爱人民,爱社会,爱亲人,爱朋友,爱父母,爱子女,爱丈夫,爱妻子……努力实现佛的教诲,自我完成伟大高尚的人格——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。
         综合上述,努力实践佛的为善的真理,达到成佛的目的,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:
         信→解→行→证
         也就是说,信仰了佛教以后(信);就是努力去研读佛学,了解佛的教理(解);知道佛的真理以后,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,照看佛的教导修行(行);如此精进不懈,贯彻始终,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槃的快乐(涅槃就是没有疑惑、烦恼、超越了生死的意思),亲自证明佛所说的一切道理——众生都是未来的佛,终有一天都会成佛(证)。
        上篇:http://shl-805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29566587201642935621954/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1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